我讲爱国故事|伟人精神永放光芒

发布时间:2022-10-12 11:30:34

编辑:创始人

浏览:0

山东是一片沐浴红色文化的革命热土,每座山都有故事,每条河都有传奇。行走在齐鲁大地上,这样的回望或寻觅也许每天都在发生。

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重要论述,坚定民族自信,抒发爱国情感,大众日报联合中共山东省委讲师团,面向全省征集了“我讲爱国故事”作品,将于国庆节期间陆续发布,敬请期待!

00:00

聊城六中关工委 詹春芳:

我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后代,上世纪五十年代响应党的号召父亲前去建设新疆,丈夫王爱章为救战友因公致残。1994年我随丈夫来到聊城,一晃就是26年,照顾丈夫、年迈的婆婆、年幼的孩子。全家的生活重担和经济压力都落在我一人肩上,有许多人问我这么多年你是怎么走过来的。远离家乡,思念亲人,在我快熬不下去的时候,就想起那些革命伟人,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我,下面我跟大家分享朱德扁担的故事。

1928年冬,红军开展一场群众性的挑粮上山运动。从宁冈挑粮,到大小五井、茨坪,往返100多公里,尽是羊肠小道,山高路陡,崎岖不平,还要翻越海拔1340多米的黄洋界。40多岁的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。他挑粮时,担子两头的米袋就有40斤,再加上他经常佩带驳壳枪和子弹袋,总共有四十六七斤,这个重量比一般战士的还要多出10多斤。

战士们见朱军长要忙军事,还要挑粮,都心疼不已。通讯员朱俊才为了让朱军长好好休息一下,和一位战士商量怎样才能让朱老总不去挑粮。那个战士说:“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不就行了?没扁担朱老总怎么挑?”朱俊才一听,这主意不错,便偷偷将扁担藏在山下一个农民家里,并嘱咐千万不能说。没想到,朱德找不到扁担,非常生气,几经周折,最终找到了被藏了几天的扁担。他知道这一定是朱俊才干的,便语重心长地说:你姓朱,我也姓朱,咱们是一家嘛!我跟大家一样要吃饭穿衣,为什么你们能干我不能干啊!

后来,朱德借毛泽东的毛笔,在扁担的里面写了几个字:朱德扁担,不能乱拿。

伟人精神像明灯,时刻指引我前行,26年来我也用伟人精神教育着自己的孩子。如今,儿子成为武警部队的一名战士,表现突出,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女儿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聊城一中。伟人精神不能忘,它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,永放光芒!


责任编辑:创始人